京剧界有句老话:“本事再大,一个人唱不了八仙庆寿。”意思是说,演好一出戏要靠集体努力。如果把剧中主角比作一朵朵绚丽多姿的鲜花,那么配角演员就是一片片烘托万紫千红的绿叶。观众从来不会忽视“绿叶”的作用的。一九八一年夏天,天津市京剧团到北京演出,有位老配角演员的名字在戏报上一出现,便引起了一些观众的注意,老戏迷们纷纷打听这位艺术家的近况。到首场演出时,字幕上出现了他的名字,台下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几次演出结束时,热情的观众都用掌声呼唤他和主演一起谢幕,争先恐后地过来同他握手,前边的人握过了,后边人又喊:“还有我哪!……”
这位深受观众欢迎的老演员就是著名“里子”老生哈宝山。
京剧行当中的“里子”老生,又称“二路”老生,指的是戏里的老生配角演员,位置较为重要的又有“硬里子”的说法。哈宝山几乎当了一辈子配角,却有偌大名气,受观众如此厚爱,正好说明舞台上只有小角色,没有注定的小演员,即使是“绿叶”,只要是珍品,照样会脱颖而出,引人注目。
哈宝山原籍河北省河间鸽子洼人,一九一三年生于北京,九岁经舅父(即马连良之父)介绍,拜蔡荣贵老先生为师学艺,次年即随尚小云、马连良赴上海演出,在《汾河湾》、《三娘教子》等剧中饰娃娃生,从此踏上红氍毹,边学边演,开始了舞台生活。他先是“二路”、“二牌”(指在大轴戏前单挑一出的演员)两工抱,前面当主演,压场演配角。后来专工二路老生,以基功全面,台风稳健,配戏严密著称。先后被各行当各流派的名家引为股肱,同台合作。他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为许多优秀剧目的成功演出和加工改进,为一些重要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平、东皋公、杨延昭、吕伯奢、赵德芳、毛朋、刘秉义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般人认为,凡是演配角的,大都被天赋条件所限,不得已而为之。哈宝山却不然。他当年嗓音宏亮,高低自如,而且扮相英俊,身材适中,完全具备当主演的条件,曾经演过《战蒲关》、《战太平》、《珠砂痣》、《碰碑》等戏,颇受内外行的好评。但当时唱戏不能不考虑经济收入。一个初露头角的二牌老生也需要六个专人伺候,包括琴师、鼓师、勒头的、管服装的、检场的和“挡手”(即管事),开销很大,收入少时,往往入不敷出。而二路老生只要一个人当助手就行了,还可以分包赶角儿,增加收入。哈宝山幼时家贫,缺少经济支柱,不能不考虑这层因素。蔡荣贵先生体贴徒弟的苦衷,也有意识地引导他专工二路。于是他到二十多岁时就不再挂二牌了,只是偶尔应别人特邀露演两场。可贵的是,哈宝山一旦走上了配角的道路,便不再三心二意,而是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踏踏实实地钻研本行业务,甘当绿叶。“行行出状元”,终于把自己磨砺成为绿叶中的出类拔萃者。
过去当一个二路老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戏路子宽;二是摸准主演的脾气、特点。那时戏班不讲究排戏,事先定下来一出戏码,主演问你会不会?会,开戏台上见;不会,另请别人。哈宝山向以会戏多出名,有人曾问过他到底会多少出戏,他谦和地说,实在不好统计。其实,只要看看他曾和各行当的名家演过戏,也就可知其戏路之宽了。他要求自己,凡是戏里的老生角色都要拿得起来,如《伍子胥》,从伍员、伍尚到东皋公、皇甫讷、姬光;《清官册》里的寇准、赵德芳、杨延昭等都能演。这不仅符合了当时戏班对二路老生的要求,而且对掌握剧情,处理好人物关系,为主演铺垫、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谓掌握主演的“脾气”,也就是熟悉主演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的放矢。同样是一出《失空斩》,马、谭、杨、奚各有不同。四大名旦均演《玉堂春》,演法却出入很大,从场次、身段、人物形象到台词都有差别,配角也就要随之有所变化。在表演风格上,有的主演浓烈火炽,有的古朴含蓄,有的飘逸潇洒,二路演员也要针对不同对象,使自己的表演与主演的风格统一、协调起来。哈宝山的特点就是不“一道汤”,能随合作者的变化而变化。他的嗓音本来很冲,高能唱到乙字调,在为嗓子清脆高亮的谭富英配戏时,就适当用几个高腔,烘托气氛。杨宝森的调门比较低,讲究于低回中见苍劲,他就适应杨的调门,少用或不走高腔,不“搅戏”。这样知己知彼、能进能退的配角,能够不受欢迎吗?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