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从山陕梆子逐渐演变而来,大约是清朝道光年间形成,天津城乡已出现河北梆子的演出活动,当时称为“秦腔大戏”。天津戏曲舞台上河北梆子曾经风靡一时,就连京剧都相形见绌。 山陕“传来”河北梆子
作为新当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采访了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剧院的郭书记告诉记者,河北梆子在天津初兴时期,正值鸦片战争过后,许多农民破产。这些人生活贫困悲苦,心中愤懑。兴起于民间的河北梆子,运用夸张的表演,粗犷的造型,激昂慷慨的音乐、唱腔和淳朴易懂的语言,活生生地表现富于反抗精神的通俗故事,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梆子总体风格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在天津曾有“吃吃狗不理 看看小百花”的说法,小百花指的是天津有名的小百花梆子剧团。可见人们对于河北梆子的喜爱。最早称为“秦腔大戏”的河北梆子在天津戏曲舞台上曾经风靡一时,就连京剧都相形见绌。历史上曾经出现何景云(何达子)、魏联开(元元红)、小香水、金钢钻等有名的艺人。女艺人的加入,使得河北梆子人气大增,女性声音脆亮、圆润、清晰的有利条件,为梆子增加了几分妩媚和美感。刘喜奎也是全国戏曲界第一代“女旦”,1900年前后,连济南、苏州、上海、杭州等地的一些女子也到天津学演河北梆子。
50年代的“五杆大旗”
记者在梆子剧院见到了王玉磬老师的传承弟子,以演老生见长的陈春,她是天津摘得梅花奖的第一位河北梆子演员。她告诉记者,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建立于1958年,由在天津广大群众中享有盛誉,被誉为“五杆大旗”的银达子、韩俊卿、金宝环、王玉磬、宝珠钻等一批老艺术家组成,也形成了津城梆子的五个流派。剧院成立后,创作并保留了一批经典剧目,当时剧院设置一团、小百花团等,以王伯华、刘俊英、阎建国、孙秀兰等为代表的一批演员才华毕现、光彩照人,他们继承和发扬了老一代艺术家的优秀传统,并不断创新发展。
陈春
陈春演出《辕门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