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玲珑空间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曲海泛舟 | 菊坛文萃 | 影视世界 | 粉墨春秋 | 精彩影音 |  管理登录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看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艺苑芳华 >> 梨园群英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于世文先生点滴
普通文章[组图]回忆李慧芳的点滴
普通文章文革中的马连良
普通文章追忆坤生翘楚王则昭
普通文章鲜灵霞枯木逢春
普通文章[图文]侯宝林津门求教筱少卿
普通文章一出25个旦角的红楼大戏
普通文章孙岳印象
普通文章厉慧良赵松樵与天津京剧
普通文章我所认识的骆玉笙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图文]独具特色的六岁红
推荐文章李慧芳:四度重演《洪湖赤卫队》
推荐文章于连泉与筱派艺术
推荐文章[图文]评剧刘派传人----新翠霞
推荐文章[组图]筱派男旦陈永玲
推荐文章试谈王玉磬的演唱艺术
推荐文章[组图]哈宝山的“配角艺术”
推荐文章[组图]陈春:津城遍听梆子腔
推荐文章忆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银达子
推荐文章莲小君:我的师父爱莲君
 

相关文章

 
一出25个旦角的红楼大戏
翁偶虹:怀念储金鹏
翁偶虹:补谈赵如泉
记忆红楼----安雯
天津戏苑护花人
武生巨匠尚和玉
南市宝地 捧红众多曲艺大家
孙岳印象 分享到:
|
孙岳印象
内容提要:回顾对孙岳先生的印象,至今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卓越的天赋条件,还是扎实的艺术素养,他都是50年代涌现的京剧老生行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同时也是由于十年“文革”的耽搁,耗费了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而令人惋惜的未竟之才。

文章来源:天津日报    文章作者:刘连群    摄影作者:    浏览量:2959    更新时间:2014-11-7

一位京剧界的朋友,建议我写一篇老生名家孙岳在天津演戏的文章,我和孙岳先生接触不多,看戏也相隔时日已久,起先有些犹豫。但由此想到,天津这座京剧的历史舞台,多少代名伶来去,都在此留下了艺术足迹,如今已经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又觉得受到了触动,随之时断时续,对相关往事的追忆也渐渐地浮现出来。

回想起来,我知道孙岳的名字很早,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在耀华中学(当时叫十六中)读书的时候,课余常去校图书馆浏览报刊,出于爱好对文学和京剧方面的文字分外留意。记得是在《光明日报》上,读到北京新挖掘整理了一出老戏《哭祖庙》,描写的是三国晚期,蜀后主刘禅之子刘谌于国破家亡之际,至祖庙哭祭,后伏剑自刎的故事,为汪派名剧,主人公有大段的【二黄】转【反二黄】唱腔,长达八十多句,曲调悲愤激越,跌宕起伏,极吃功力,一般的老生嗓音难以胜任,已绝响多年,幸有中国戏曲学校高材生孙岳天资过人,使此剧得以重现。

看过以后,印象殊深,就很想听到孙岳的演唱。然而时隔不远,在无线电里听到的却是他唱的谭派、余派系列的传统名剧《法场换子》,这段唱没有什么高腔和大的起落,可以听出他的嗓音宽亮、圆润,唱来十分自如,且中规中矩,严谨而富有韵味,丝毫没有纵意发挥的痕迹,给人一种刚从戏校毕业的青年演员所欠缺的成熟感。这同样是非常难得的。后来才知道他是老生名家孙钧卿之子,幼承家学,在戏校又得到贯大元、雷喜福、李甫春等名师的传授,学艺勤奋刻苦,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先晓其名,后闻其声,在津门一睹孙岳身影是60年代初,他所在的中国京剧院四团来第一工人文化宫演出。该团汇集了当时中国戏校培养的各行当的尖子生,新星荟萃,正因拍摄了戏曲电影《杨门女将》而备受赞誉,孙岳在片中饰演配角宋王,虽然角色较为被动,戏份不多,老生行里也不似马派冯志孝饰演的寇准、言派毕英琦饰演的采药老人那么引人注目,但还是在观众中加深了影响。那次,我看了他主演的两出新编剧目《满江红》和《六郎探母》,稍后又在二宫看了他与吴钰璋演的折子戏《除三害》,确实是一位有实力、有分量的新一代老生演员中的佼佼者。记得演《满江红》那天晚上,剧院提前告知孙岳因感冒发烧,嗓音失润,请观众鉴谅,该剧唱、念、做繁重,大家不禁很为之担心。演出中,他仍然很有激情,倾力而为,听得出高音受到了局限,不那么自如,却没有出现明显的瑕疵,谢幕时被报以热烈的掌声。还有一点是,他饰演的岳飞出场时,与一般的化妆不同,脸上揉了较浓的红色,我当时猜想,是为了在患病的情况下振作精神吗?这个疑问存留了许久,可惜多年后有幸结识,竟忘记询问了。

天津演出过后,我又曾几次看孙岳的演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北京吉祥戏院看的《失空斩》,也是我初次看他演的经典的骨子老戏,扮相清俊、儒雅,台风沉稳、凝重,演唱可以听出是宗谭学余(当时他已拜谭富英先生为师),声音纯正、饱满,韵味醇厚。他宽亮的嗓音,与众不同,音质非常纯净,让我想起了老一辈老生名家贯盛习先生,但后者我在剧场看到时已是晚期,嗓音有些“横”,而他正当盛年,高低音运用起来更为游刃有余,富于力度和弹性。这出戏让我进一步领略了他良好的艺术天赋和传统素养。另一次是在保定,看他和李长春、王晶华合演的新编剧目《强项令》,他饰演汉光武帝刘秀,李长春、王晶华分饰董宣和公主,那时三个人都是好嗓子。孙岳充分发挥高音、立音好的优势,行腔既有挺拔之势,又不失婉转之美,加上表演气度、神态的把握,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和内心活动,为全剧增色不少。

那天还有一个小插曲,《强项令》被放在最后唱大轴,整场演出开始之前,曾在后台门口与孙岳偶然相遇,他尚未扮戏,手里攥着几个水萝卜,兴冲冲地大口吃着走来,好不惬意,令人不禁感慨:唱戏前还敢吃带辣味儿的东西,真是艺高人胆大啊!

此后,光阴如箭,再看孙岳的戏是“文革”后的90年代了。先是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期间,他在北京人民剧场主演的现代京剧《红灯记》,再有还是在天津的一宫,他和刘长瑜演的《四郎探母》,那也是最后一次看他的演出。

而和孙岳在台下真正结识,还要晚些,1997年谭鑫培先生诞辰150周年,经王则昭老师发起筹组谭派艺术研究会,年底在天津成立,众多梨园名宿和谭门传人参加,我曾和孙岳有过初次的短暂接触,当时他的身体好像已经不大好。再到2002年秋天,我们一起担任“和平杯”票友邀请赛的评委,相处的时间多了一些,感到他为人低调、谦和,性情敦厚朴实,对京剧艺术深有见识,可惜因患喉疾,说话较为吃力,未能多谈。此番一别,应是两年后,就传来了他不幸病逝的消息。

回顾对孙岳先生的印象,至今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卓越的天赋条件,还是扎实的艺术素养,他都是50年代涌现的京剧老生行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同时也是由于十年“文革”的耽搁,耗费了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而令人惋惜的未竟之才。有时,也还想,如果在浩劫之前的一段时日,他演传统经典大戏更多一些,是否有更多的施展与发挥,从而留下的作品也会更为丰厚一些呢?时过境迁,由于个人看戏所及的视野有限,这就只能属于抱有几分遗憾的主观臆测了。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4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QQ:9082114
    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