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来,山东烟台的戏曲活动十分兴旺,无数享名于时的京剧、梆子艺人经常在那里献艺。同时,许多艺有所专的戏曲艺术家是在那里发韧然后走向全国的。10多年前以96岁高龄谢世的前辈京剧艺术家赵松樵,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
记述赵松樵先生,必然要从他的父亲赵鹏飞、胞姐明月英说起。
赵鹏飞原籍山东武城,是光绪年间著名的戏曲艺人。他初学梆子穷生,后来改工京剧武生和武丑,曾与潘月樵、冯子和、夏月润、赵如泉、尚和玉、薛凤池等许多名家同台合作,以深厚的功底、精湛的演技在天津、上海、山东及东北各地名噪一时。他晚年常在山东演出,其中就有戏曲活动异常兴旺的名城烟台。直到他年迈体衰不能再登台表演,又把一双儿女领到烟台献艺。
明月英是赵鹏飞的女儿,生于1893年,自小跟随其父学戏,十几岁时便担纲主演。她在戏台上允文允武,演起戏来颇有号召力。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她由赵鹏飞带领,在烟台的天仙茶园作艺,与她同台合演的艺人,有多位后来都成为大得时誉的名家,麒麟童(周信芳)就是其中之一。当时,麒麟童在前边演《打鱼杀家》等文戏,较麒麟童年长一岁的明月英,在后边扮演《骆马湖》里的黄天霸,赵鹏飞陪女儿扮演朱光祖。父女同台合演一剧,均能演出各自的绝活儿。赵鹏飞、明月英父女在烟台演戏,一般每期12天,每次出演,常常客满,同班艺人们说明月英在烟台真有人缘。
明月英文戏、武戏全演,有时一场演双出,前边一出文戏,后边一出武戏。她经常上演的武戏有《连环套》、《骆马湖》、《刺巴杰》、《恶虎村》、《狮子楼》、《独木关》等。她扮出戏来雄姿伟岸,翻打扑跌,功夫利落,显示出她功底的磁实。她演文戏,扮演老生,在戏台上也是光彩照人。诸如《法场换子》、《法门寺》、《朱砂痣》、《空城计》、《四郎探母》等剧中的主角,她都擅演,唱出腔来声音浑厚达远,丝毫听不出雌音。曾经和她一起在烟台演过戏的小达子(李桂春),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接受河北梆子史编写组采访,在谈到明月英时,称她是一位“扮相、唱声、表情无不可人的全才演员”。
明月英于20世纪20年代初去了新加坡,把中国的京剧艺术远播到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二
赵氏梨园世家继明月英之后,在烟台崛起的赵松樵,是明月英的胞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农历三月初十出生,属牛。他小时候跟随其父和胞姐学戏。那个时代的戏曲演员,一般都是文武兼工,而且昆乱皆能。非如此,在激烈竞争的梨园界很难获得立足之地。赵松樵在其父耳提面命下,走的也是既演文又演武的戏路。他九岁那年跟随赵鹏飞来到烟台演出,当时使用的是艺名九龄童,他的艺术天赋就是在那期间显露出来的。也是从那时起,烟台的戏迷们记住了九龄童的名字和他非凡的舞台表现。1916年他再到烟台演戏时,虽然只有16岁,然而,他在当地群众的心目中已经是赫赫有名的老演员了。
赵松樵那次在烟台呆了将近9个月。他应工行当多,所演剧目自然也多。他无论演什么戏,都大受群众欢迎。赵松樵记忆最深的是烟台海关总督对他的青睐。那位痴迷京戏的权贵,看过赵松樵所演的不少出戏,对他的舞台艺术很是欣赏。他把九龄童约到他的家里吃茶点,关切地提醒说:“你的年纪不小了,再叫九龄童已经不合适,应该起个好名字啦!”这正中九龄童下怀。经他恳请,这位饱读诗书的海关总督,给九龄童起了个名字叫赵松樵。从此,“赵松樵”三个字成了他正式的学名和艺名,登台演戏不再使用“九龄童”之称。
从那以后,戏迷知音甚众的烟台成了赵松樵常来常往的宝地。他在烟台表演传统戏时,加工、改编了《路遥知马力》、《白逼宫》等一些老戏,使这些剧目更具有赵松樵个人的演出风格。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烟台演戏时,陆续编演了一些他所独有的新戏。先是根据评书《金鞭记》和小说《呼家将》的故事情节,糅化出新颖别致的《呼延庆打擂》。他扮演的主角呼延庆,有唱、有技,文武穿插,演出后,观众反响甚佳。此后多年,这出戏他边演出边继续锤炼,使之日臻完美,许多京剧艺人都曾学演。再有,他在济南演出时,利用空余时间,截选《说岳全传》里的一些故事情节,花费心血编了一出《汤怀自刎》,首演于烟台的丹桂茶园。他在这出戏里扮演汤怀,身披大靠、挂黑三表演甩发等种种特技,台下观众不时对他那精彩非常的表现以不绝于耳的喝彩声作为回报。这出戏经过精益求精的磨炼,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赵松樵还有一出独有的名剧《红须客》,也是在烟台首编首演。昆曲的传统戏里有一出单本戏《素珠记》,演的是姚颜与梁彦章巧遇,相互视为知己而后结成金兰。故事情节简单,但内容有发挥的余地。赵松樵在这出戏的基础上做了合理想象,增益首尾,编了一出引人入胜的《红须客》。演出时,他采取一赶三的演法,前饰侠客梁彦章,中饰书生,后饰乞丐。前后三个人物,属于三种行当,赵松樵演来性格各异,独具特色。“法场”一折,有当场变脸的绝技表演。这出戏自烟台首演后,成为赵松樵在南北各地演出时必然贴演的看家戏之一。早年看过他演这出戏的天津老者,多年后仍津津乐道。
清同治九年,侠士张文祥行刺两江总督马新贻,是为晚清社会四大奇案之一。事发后,戏曲艺人争相把它搬上舞台表演。赵松樵早年所演《张文祥刺马》,为诸多版本中的又一种演法,故事情节较之其他版本大同小异,剧中的人名略有不同。这出戏也是他在烟台住班期间编创出来的。在烟台初演的时候,同台合作者有张少甫、高景轩和女演员张艳芬(后来嫁给北平市公安局局长鲍毓麟)等名角,张文祥由赵松樵扮演。据看过赵松樵演这出戏的梆子老艺人刘廷顺先生称,他演出了张文祥的侠义气概,剧中有轻功等技巧。刘廷顺早年与赵松樵在一个戏班里同台合演过,20世纪50年代在天津河北梆子剧院任教,所言应该为实。赵松樵早年在烟台独创的新戏,还有与张少甫、赵化南、宋宝罗、花玉莲等名角合演的《诸葛亮招亲》,他把诸葛亮出山前的平民化生活演绎得情通理顺,而且极具生活情趣。因为剧中情节和演员表演都独出心裁而引人爱看,学演这出戏的人也很多。
三
赵松樵的一生,与烟台地界有过不解之缘。他生前与采访者每谈及他早年从艺经历,必然谈及烟台。记得他在一次谈话时,谈到他20来岁时在烟台还编过一出新戏,是把《呼家将》里屏洪尽忠的情节,按照观众的欣赏习惯加以编排,取名《木兰花》。这出戏在烟台已经编完,在这节骨眼上,上海来人非邀他去上海不可,推辞不掉,他才不情愿地离开烟台,把这出戏的出演给耽误了。
20世纪20年代初,赵松樵在上海突兀崛起,当时的《申报》载文,称他是“蜚声南北,文武唱做,独树一帜,超群能派泰斗”,于此可见他彼时声誉之隆。然而,他的崛起与他在烟台发韧有直接关系。特别是他在烟台独辟蹊径的新剧创作,为他后来形成个人风格的海派,奠定了前期基础。这是他对烟台终生难忘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赵松樵定居天津,先后在建新京剧团、天津京剧二团领衔主演。“文革”结束后,他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耄耋之年仍时常登台表演。1996年12月29日逝世,生前为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终身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