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玲珑空间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曲海泛舟 | 菊坛文萃 | 影视世界 | 粉墨春秋 | 精彩影音 |  管理登录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看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艺苑芳华 >> 梨园群英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图文]允文允武-- 我的李派求学之路
普通文章[图文]追忆梅葆玖先生
普通文章[图文]唐恺与《反西凉》
普通文章京剧艺术的青春之旅
普通文章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
普通文章愿稀有剧种代代相传
普通文章倪茂才:痴迷京剧
普通文章[图文]我要继承,更欲创新--记青年京剧武
普通文章[组图]一代名角周亚川
普通文章[图文]象山峰一样成长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图文]独具特色的六岁红
推荐文章李慧芳:四度重演《洪湖赤卫队》
推荐文章于连泉与筱派艺术
推荐文章[图文]评剧刘派传人----新翠霞
推荐文章[组图]筱派男旦陈永玲
推荐文章试谈王玉磬的演唱艺术
推荐文章[组图]哈宝山的“配角艺术”
推荐文章[组图]陈春:津城遍听梆子腔
推荐文章忆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银达子
推荐文章莲小君:我的师父爱莲君
 

相关文章

 
允文允武-- 我的李派求学之路
唐恺与《反西凉》
王平: 戏以人传
《北洋画报》与京剧女演员形象的传播
李胜素
倪茂才:痴迷京剧
当一个文武全才的小生
京剧艺术的青春之旅 分享到:
|
京剧艺术的青春之旅
---浅谈湖北省京剧院对青年演员的培养
内容提要:2016 年是朱世慧担任湖北省京剧院院长的第十一年,在这十一年时间里,他的工作重心从舞台表演转向了艺术管理,为湖北省京剧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京剧演员。本文即从青年演员培养的角度,总结朱世慧对湖北省京剧院的贡献。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2016 年第02(下)期    文章作者:吴倩如 杨建港    摄影作者:    浏览量:770    更新时间:2016-6-7

作为“国剧”的京剧在当代逐渐被人们遗忘,而成为一种夕阳艺术,培养青年艺术人才成为国内各京剧院团建设的重中之重。2005 年11 月,朱世慧正式接任湖北省京剧院院长一职,兼具京剧表演家和院团管理者的双重身份。除了进一步完善个人的表演风格外,朱世慧也逐渐将工作重心从舞台表演转向了院团管理,用更多的精力培养院团内一批年轻的京剧演员。朱世慧认为,人才是京剧传承和发展的关键,院团要通过出人来出戏、出风格、出效益。本文主要总结朱世慧在中、青年演员的培养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一、剧目:以新戏推新人

不同于戏曲演员年龄大、地位高的传统,在近几年的新戏排演中,朱世慧大多起用了院内的年轻演员。在演员的甄选上,以良好的传承京剧传统、遵循京剧的表演行当、充分挖掘演员的表演个性等为理念,朱世慧起用了院内两名80 后青年演员:张派青衣万晓慧和叶派小生王铭扮演《建安轶事》的主角蔡文姬和董祀。针对于他们较为幼稚的表演和唱功,朱世慧邀请了江苏省昆剧院的昆曲名家胡锦芳和张派艺术传人薛亚平加入其中,分别负责演员的身段和唱腔设计。两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对年轻演员进行了三个多月的魔鬼式训练,帮助他们设计身段、发掘情感节点、理顺唱腔,使得京剧演出的最基本要素——演员身段和唱功得以保证。为了更精准地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加强演员的舞台表现力和戏曲的整一性风格,朱世慧特邀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曹其敬担任导演,为这出戏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编排。曹其敬导演给演员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演员的每一次彩排都必须百分之百地投入,每一处细节都需要反复琢磨⋯⋯两位青年演员首演《建安轶事》时不过30 岁,剧中配戏的武生唐恺,老生李奕平、李衍茂等,也都是湖北省京剧院的青年演员。这样年轻的演出阵容以及二位主演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大批观众。此剧在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中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主演万晓慧还凭借此剧获得了梅花表演奖。《建安轶事》也被认为是湖北省京剧院“一代京剧新人的集体亮相”,是这一代新人成长的重要标志。

为保证《建安轶事》的演出质量,作为出品人的朱世慧请来了资历雄厚的制作团队。除导演曹其敬和为演员设计声腔、身段的胡锦芳、薛亚平外,朱世慧还力邀了国内戏曲界各方面的艺术创作者:如服装设计的彭丁煌,他运用民族服饰元素巧妙点缀历史背景,加之靓丽而不失典雅的雪白、靛蓝、鹅黄、正红等添色,使得演员的每次出场亮相,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该剧的作曲是戏曲音乐家、中国戏曲音乐协会副会长朱绍玉,该剧的舞美设计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元声⋯⋯集合如此“大牌”的制作团队捧红一群年轻的京剧新生代演员,在当今的戏曲舞台实属罕见。

因此,起用年轻演员、拓宽戏曲人才不失为戏曲人才培养的一种方法。湖北省京剧院不乏技艺成熟的演员,而用新戏推新人,意在于为年轻演员提供大量的舞台实践机会,利用高水准的戏曲舞台标准包装新人。相反,院内艺术造诣很高的表演艺术家逐渐退到幕后充当配角,提携后辈,以更加豁达的心态为戏曲艺术的生产提供保证。我们需要年轻演员撑起京剧的场子,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打磨必不可少,但针对京剧市场的需求,应让年轻演员尽早找到自己的定位,早日在京剧舞台崭露头角。同时,年轻演员的表演风格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对于戏曲的整体创新更能适应和配合。

二、招生:打造梯形人才结构

戏曲源于民间,戏曲的舞台语言与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戏曲演员往往凭借方言优势呈现出浓厚的区域性(比如不少越剧剧团和戏班独爱嵊州演员,因为嵊州方言更能俘获到地道的越剧唱腔与道白)。旧时科班里的小演员大多向舞台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拜师学艺,技艺娴熟后也可另行搭班。如今,在诸多民间戏班和少数剧团里仍然承袭这一方式,以上门寻访或熟人介绍寻找到合适的年轻演员,再由戏班或剧团培养技艺。而多数剧团通过省内的戏曲学校定期招生,经过6-7 年、戏校的系统学习,再招收底子更加过硬的戏曲学生加以培养。

为了保证京剧艺术的长远发展,组建于1970 年的湖北省京剧院现已储备了四个梯队的人才队伍。建院初期,湖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66 届毕业生构成了湖北省京剧院的主体演职人员,显示了省京和戏曲学校的渊源关系。1988 年,省京委托中国戏曲学院招收了一批定向生,拟向院内输送一批优质人才。然而,随着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浪潮以及影视、网络等行业的兴起,待遇本就不高的京剧演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给这批还未毕业的演员造成了极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培养7年的学生基本改行、转行了。这一批学生的流失让省京遭遇了始料不及的人才断档,也使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如此现象在当时远非个例,但经过这一场人才“劫”难,省京的领导们也从多方面吸取了教训,重新调整制定了京剧院的教学培养方式和人才保留方法。1996 年,省京拟定与湖北省戏曲学校在省内联合招生办学,在全省招收了近40 名6 年学制的京剧学生。教学过程中由剧院派人专门负责管理,安排院团的退休老演员和骨干演员承担部分教学工作,并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省京为学生实践提供演出场地和演出服装。经过6年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基本功学习和文化课学习,取得了相应的等级文凭。再通过毕业公演和考试,进入剧院,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目前,这批学生构成了湖北省京剧院青年演员的主体力量,涌现出像万晓慧、谈元、吕蒙这样的京剧人才。2003 年,省京又以同样的方式,委托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定向培养新一批的京剧后备人才。

由于1988 届学生的集体缺失,培养1996 届的年轻京剧演员又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为了弥补剧院行当、流派的空缺,此一时期朱世慧和省京的同仁们也积极向全国各地的京剧院团、汉剧院团吸收贤才。比如他们从河北京剧院引进了著名奚派老生、一级演员王小蝉和二级演员吴爱民、时景艳,从山东京剧院引进了优秀青年小生演员王铭和青年老生演员李衍茂,从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招聘了潘欣、高静静、陆艺君等10 余位青年演职人员。这一批从全国各地汇聚一起的演员来之不易,也使得省京更加珍惜地对待每一位演员。这批演员来汉后,都陆续得到了排演新戏的机会,逐渐成长为院内的骨干演员,得到湖北戏迷的接受和喜爱。除此之外,为了让“外来”演员感受到“家乡”的亲切,朱世慧也不辞辛苦地奔忙于上级有关部门,为演员们解决人事、户籍等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事业和生活上关心他们,让省京的每一位演员能够尽快安心地在湖北落户扎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京剧的表演事业中。

培养学生之漫长,引进人才之不易,人才队伍的充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劳力、资金,凸显了剧院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视和决心。籍此,湖北省京剧院储备的人才队伍,行当齐全,阵容整齐,形成了均衡、良好的人才结构,“湖北省京剧院20 年内不愁人才!”也保证了京剧的传承不会中断。

三、名师:口传心授培养新人

艺术需要通过经典的传承不断提升其水准,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走向成熟。京剧的剧目丰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京剧逐渐舍弃了生活原型的特殊性,形成了带有艺术夸张和一般性的“程式”(表演手段)。程式化是京剧“乐”(演唱)本位的必然结果,京剧的动作、语言、化装和唱腔都是程式化的,具有极强的技艺性和表现性。以名师带徒、言传身教来掌握京剧表演的技艺已成为京剧传承的主要方式。

朱世慧认为,尽管湖北省京剧院以现代戏享誉剧坛,但传统戏的底子不能丢。京剧程式化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都需要演员不断模仿和反复琢磨。2006 年朱世慧第一次公开收青年演员谈元为徒。建立起师徒关系的朱世慧对谈元的表演要求十分严厉,也更加细心。即使在酷热的武汉夏天,在闷热的排练室,朱世慧依旧顶着酷暑给他说戏抠戏、精益求精。这让谈元非常感动,也更加激发了他苦练丑行的决心。由于传统戏中以丑角为主的京剧剧目很少,朱世慧便亲自指导谈元排演自己的成名作《徐九经升官记》。外出巡演师徒二人时常分饰出演徐九经,也让观众逐渐接受了一个更加可爱、有魅力的徐九经。在一个观众“看角”、“认角”的时代,朱世慧也多次在观众和访谈节目中力荐谈元,可见师徒情深。

在京剧业内,名师乐于为年轻人亲授自己的保留剧目,鼓励年轻演员学习揣摩各家行当要义,融会贯通。为此,朱世慧制定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教学路子。一方面,他多次鼓励院内年轻演员根据自身条件和艺术特长拜师学艺,多方位学习京剧各大名家的表演技巧,丰富京剧的表演流派。2012 年省京花旦演员袁婷拜“荀派”传承人孙毓敏为师,老生演员尹章旭拜“马派”传人张学津为师,小生演员王铭、吴长福拜“叶派”传人叶少兰为师。2014 年演员郑雪莲拜著名“程派”青衣张曼玲为师。迄今为止,在省京已举办过多次拜师仪式,已有13 个京剧流派在省京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朱世慧也通过个人的人脉关系,相继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邀请到一百多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到院辅导年轻演员排演传统戏,为演员们亲授自己的保留剧目。在排练《艳阳楼》的过程中,他邀请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平来院指导。邀请叶少兰指导青年演员王铭排练亲授《吕布与貂蝉》。邀请周龙指导年轻演员唐恺排练《四平山》等等。这些京剧名家不辞劳苦,以身试教,让演员能够掌握一出戏的表演精髓,把地地道道的剧目呈献给观众。除此之外,朱世慧也利用政府组织举办的青研班培训等,推荐年轻演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使他们的表演技能、艺术理论、文化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京剧表演艺术家毫无保留地提携和点拨,使得省京的年轻演员在耳濡目染中体悟京剧表演的要义,迅速成长。他们丰富的舞台经验和人生阅历也有益于年轻人少走弯路,继承前辈的良好传统和优异品格。整理和编排这些老艺术家的保留剧目,让一批传统戏通过年轻演员焕发了青春和活力。

四、竞演:打造青年演员品牌

京剧竞演是京剧演员“成名”的一条重要途径,民国时期京剧界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就是从竞演中脱颖而出的。在我国目前举办的京剧竞赛中,青京赛是一项专门为青年演员提供展示平台,为京剧界提供发掘青年京剧才俊的演出赛事。从1987 年第一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走出来的李海燕、张火丁,如今已经是蜚声剧坛的戏剧梅花奖得主。现在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如于魁智、李胜素、邓沐玮、孟广禄⋯⋯都曾接受过青京赛的洗礼。在湖北省京剧院内,朱世慧,张慧芳也都曾在青京赛中拿过大奖。

青京赛以分行当表演的形式评分,所以每一位参赛者面对的都是同“行”且与自己年轻相仿的演员。为了能够在比赛中获得评委和观众的认可,竞赛者往往通过完成行当内难度较大的剧目,并力图在个性化表现上突显个体优势。从5 月初到9 月底的整个比赛期间,省京的每一位参赛演员都得到了3 位以上的名师指导,每一出戏都通过老师的重新设计和精心加工,为年轻演员量身打造。比如在武生唐恺演出《战冀州》之前,朱世慧特邀出身京剧世家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武生“头牌”张世麟之子、天津京剧院的张幼麟,专门为他指导。《战冀州》是一出传统的武生戏,集唱念做打于一身,表演难度非常大,不到20 分钟的戏,需要反复练习,老师手把手地进行指导示范,使他能够从容挑战京剧武生的最高难度动作。为了烘托气氛,张幼麟还重新设计了武打。同样,朱世慧还特邀叶少兰、王志怡、李鸣岩、薛亚萍等京剧名家来汉,为演员的表演“挑刺”,让表演更加完美。

从初赛到复赛再到决赛,每一个环节的选拔都需要演员悉心准备、格外重视,才有可能成功晋级到下一阶段。这不仅需要参赛者高强度的训练,而且依赖于整个演出队伍的付出。为了保证比赛各环节的质量,湖北省京剧院上上下下全程通力合作。每一次的彩排过程中,所有演员全部带妆,帮助主演完全投入到表演的氛围中。每一场比赛都是自带配演和龙套演员,自带满堂服装道具。参赛演员以及配戏演员不辞辛苦,多次往返北京和武汉。

朱世慧亲自到现场观看每场演出,为年轻演员加油鼓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8 年第六届青京赛中,省京演员谈元获得丑行组金奖,郑雪莲获得青衣组表演优秀奖;在2014 年第七届青京赛中,唐恺、王铭、万晓慧、陈晓霞、潘欣五位年轻演员取得了“三金二银”的好成绩。这一殊荣离不开每一位演员的辛苦努力和湖北省京剧院每一位成员的通力配合。正是全院上下团结一心,才收获了好成绩。

青京赛本身具有的良好口碑,为京剧青年演员的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媒介,迅速提高了青年演员的知名度,为青年演员打造良好品牌。然而,这样一条成功的捷径也容易造成部分演员误以为参赛就是为了“出名”,以为仅仅通过比赛拿奖就能获得较高的荣誉和体面的“身份”,故秀技艺和趣味,为个人蒙上一层浮躁气,同时,部分院团也急功近利地用“大师制造”包装演员。青京赛举办的初衷,是为了推出更多优秀和作品和发掘有潜力的京剧新人,以公平公正的比赛让演员得到真正的锻炼和交流。作为艺术的传承人,我们也需要京剧演员砥砺浮躁气,沉潜地学习和钻研,以平和的心态和扎实的功力面对青京赛。

五、高校:培养年轻的京剧“粉丝”

“京剧进校园”是湖北省京剧院的一项特色活动,它着力于京剧的文化传播。湖北省京剧院每年举办的“弘扬国粹,大学之旅”和“弘扬国粹,相约剧场”活动,将京剧演出与高校知识界联合达到传统文化的推广。自2006 年以来,省京陆续走访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学校。由于大多年轻学生对传统京剧的陌生和疏离,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演员的唱腔、行当、程式,而京剧讲求写意、抽象、留白,无疑增加了这门艺术的理解难度。结合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经典名著的理解程度,易于他们理解,朱世慧在演出剧目上作了精心挑选:既包括《徐九经升官记》《建安轶事》等大奖剧目,也涵盖了《徐策跑城》《访鼠测字》《贵妃醉酒》《泗州城》《赤桑镇》《拾玉镯》等传统折子戏。活泼多样的形式让很多第一次接触到京剧的大学生就被京剧的魅力吸引。朱世慧力求传播京剧的审美资源,为使更多的高校学生走进剧场,他将这些演出的票价设置的很低甚至是纯公益性的演出。而这种运作方式的反响也是巨大的,湖北省京剧院到各大高校演出时都能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京剧院内的年轻演员如唐恺、王铭等凭借其帅气的扮相和扎实的技巧受到了一大批大学生的追捧,为他们积攒了不少的年轻“粉丝”。在湖北省京剧院的京韵小剧场,每周六、周日的日常演出,都可以看到大学生观众的身影。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还先后成立了以大学生京剧爱好者为主体的梨园剧社、京剧昆曲研习社和清音京剧社,与湖北省京剧院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平台。由湖北省京剧院与各大高校举办的“弘扬国粹,相约剧场”活动中,让省京的中青年演员尹章旭、江峰、易艳、谈元等和各大高校学生联袂演出。年轻演员与大学生年龄相仿,便于沟通,形成强大的聚合力。

京剧进校园,相约剧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扇打开京剧艺术的大门。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修养,学习和接受能力强,也是京剧最合适的观赏者。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也能通过自身影响为京剧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六、市场:京剧人的忧思

相比于1930—1940 年代武汉乐园各大戏班繁华热闹地演出,如今冷落的戏曲演出市场已很难还原昔日盛况。被纳入国有体制的京剧团体,于日常演出之外,往往还承担了更多文化宣传的任务和职责。然而,京剧作为一项艺术而并非工具的本质性在于它无法剥离演员与观众的联系。事实上,我国的京剧振兴早已成为政府、院团和普通大众之间的博弈。如何在政府和广泛观众之间找到合适的接洽点,仍旧是各大京剧院团突围困境的难题。

每逢周六、周日,在省京的大小剧场都有固定演出,表演通常以一台大戏或三台折子戏为主,持续90 分钟。演出票价基本上定在人均20 元。稳定的演出场地和相对低廉的票价为演出凝聚了一批固定的京剧票友。京剧票友以老年人居多,其中多数资历深厚的票友对京剧演员可称得上“如数家珍”,当然对于年轻演员也十分挑剔:对于唱得好的演员通常连连鼓掌,努力称赞;听见唱的不好的也会啧啧评论。令人可喜的是,在省京的市场推广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剧场稀稀疏疏看到大学生的身影,也不失为省京长期培养潜在观众的可喜成绩。

除了周末的折子戏演出,朱世慧也会带队到全国各地巡演交流。巡演是国内京剧兄弟院团交流的必要方式,但朱世慧认为,巡演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传统的“请戏”“受邀”方式虽然使剧团直接享用受邀的方便,但也不利于剧团考虑演出的市场效益,失去了市场考量的危机意识。受邀交流的周期短,基本上演出两三场,演完就走,也就造成剧团并不在意京剧在当地的演出前景,也失去了京剧交流的本质意义。因此,朱世慧力图与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让演员们每年都到这些剧院巡演,以形成影响力。今年省京还与国家京剧院举行了“结对共建”,向国家京剧院和其它优秀剧团取经。为了节约演出成本,朱世慧将“走马换将”的方式广泛运用于巡演中,这也是将京剧脚色制的优势与京剧运营结合提出的方法。

湖北京剧院的海外演出也致力于京剧的舆论影响。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湖北省京剧院走访了美国,奥地利,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地。2014 年2 月25 日至27 日,朱世慧带领院内江峰、陆艺君等年轻演员,分别在格林卡音乐博物馆、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和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连续演出三场,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演出前,还安排演员邀请俄罗斯观众体验京剧化妆,京剧服装。此次演出受到了俄罗斯当地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俄罗斯电视台、俄罗斯独立电视台、俄罗斯文化频道、莫斯科24 小时电视台等媒体几乎悉数到场,对演出盛况进行了深入报道。俄罗斯文化频道专门为省京录制了一期专访。这些信息回馈到国内,都是对湖北省京剧院和演员们的进一步宣传。2015 年6 月13 日—30 日,朱世慧带队,湖北省京剧院一行48 人携传统京剧《真假美猴王》于赴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城市演出16 场,气氛热烈,这是湖北省京剧院第六次赴日演出,之前在日本已经有一定的观众基础,不少戏迷对多名演员耳熟能详。

除上述固定演出,国内、外巡演等方式外,省京每年还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将作品带到民间基层。因而,京剧时常以政府文化宣传扮演者的身份向市场延伸。从历史来看,自从1950 年代的“戏改”后,政府的办文化、管文化使京剧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很高的社会地位,但这种管理对京剧并非全是福音。在京剧赖以生存的市场空间被完全按照非市场化的方式彻底改造后,普通观众通过市场反映他们的审美需求以影响剧团生产的能力变得微弱。当剧团生产从面向观众转向面向政府的时候,也造成了京剧演员和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让京剧人的市场意识突围市场困境,势必需要走过一条艰辛而漫长的路。


综上,是朱世慧和湖北省京剧院在年轻演员培养上的一个侧影。个中总结的各方面经验得益于省京对年轻演员的重视和投入,而总结的市场运营的不足,仍是省京今后发展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市场方面,我们亟待通过政府,院团和企业的合力,在文化市场中找到京剧艺术与当代文化的接洽点,满足文化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增强一代代京剧接班人的信心,真正将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傅瑾. 京剧学前沿[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 董健,马俊山. 戏剧艺术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朱世慧. 湖北省京剧院着力振兴京剧艺术[N]. 中国文化报,2012-4-18.
[4] 吕学炎. 出人出戏走正路,继承革新创辉煌[J].中国京剧,2000.
[5] 吕学炎. 培育优秀人才是剧院建设的关键[J]. 中国京剧,2003.
[6] 张云宽. 这辈子只做一件事:传承京剧——对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朱世慧[J]. 中国京剧,2008.
[7] 罗松. 谁来扛湖北省京剧院的大旗[J]. 中国戏剧,2003.

 

文章录入:戏迷猪猪    责任编辑:戏迷猪猪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4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QQ:9082114
    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