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玲珑空间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曲海泛舟 | 菊坛文萃 | 影视世界 | 粉墨春秋 | 精彩影音 |  管理登录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看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菊坛文萃 >> 说戏谈史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河南传统戏曲中武戏兴盛的现象梳理与成因
普通文章中医 中药 戏曲
普通文章“武戏”论
普通文章百年道教戏剧研究述评
普通文章京剧脸谱的研究及其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普通文章浅谈戏曲中的武生表演
普通文章李万春与“十八罗汉”
普通文章戏曲毯子功的基础教学
普通文章侯宝林津门开讲座
普通文章[图文]江青在《智取威虎山》座谈会上讲话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戏剧电影报
推荐文章浅谈京剧《贵妃醉酒》的路数
推荐文章天华景戏院与稽古社科班
推荐文章[组图]新艳秋的三出戏
推荐文章40年代评剧大本营 北洋戏院
推荐文章[图文]“小百花”的一次演出
推荐文章京剧三国戏目录(重整)
推荐文章由赵燕侠的《玉堂春》说起
推荐文章王八出与薛八出
推荐文章荡气回肠《红梅阁》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梨园戏《陈三五娘》从舞台到银幕 分享到:
|
梨园戏《陈三五娘》从舞台到银幕
内容提要: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笔者曾读过由许书纪口述,陈方圆记录整理的“梨园忆旧”一文,记述了福建省梨园戏剧团的前身——晋江县大梨园剧团的创办始末,和他们首次整理演出传统梨园戏《陈三五娘》的经过,深受感动。正是有了五十年代初期晋江梨园戏老艺人为这个古老剧种的复兴和发展所做出的种种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梨园戏的传承和辉煌。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报/2005 年/12月/30日    文章作者:陈咏民    摄影作者:    浏览量:102    更新时间:2016-2-28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笔者曾读过由许书纪口述,陈方圆记录整理的“梨园忆旧”一文,记述了福建省梨园戏剧团的前身——晋江县大梨园剧团的创办始末,和他们首次整理演出传统梨园戏《陈三五娘》的经过,深受感动。正是有了五十年代初期晋江梨园戏老艺人为这个古老剧种的复兴和发展所做出的种种艰辛努力,才有了今天梨园戏的传承和辉煌。

后来,我有幸先后结识了陈方圆和许书纪这两位曾长期在泉州工作的安海同乡老前辈。记得当年我问起“梨园忆旧”时,陈先生曾对我说,这是在一个十分寒冷的冬夜,许老先生躺在被窝里讲述,由他记录整理而成。最近,我又有机会到闽南古镇安海高厝围,在一个开满石榴花的宅院里,拜访了《陈三五娘》剧本最早的主要整理者之一的许书纪老先生,这位乡土历史文化的老人已年逾九旬,依然谈吐幽默,妙趣横生。他动情地对我们谈起了有关《陈三五娘》的梨园往事。令人欣喜的是许书纪先生参与整理的《陈三五娘》1954 年剧本已收入近年出版的《安海百年文学作品选》中。

曾经在闽南地区盛行数百年的梨园戏,最盛时期仅晋江一县就有四十几个戏班,但在解放前夕,已频于绝灭,大(上路、下南)、小梨园三种流派,虽然尚有十几个班子,但每班只有十几个艺人,一般只有六七个演员,艺人经常在家种田,一个月只有十余场的演出,盛极一时的是年轻的女旦,“番婆弄”、“试雷”等含有色情成份的小戏,梨园戏的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也仅保存在少数老艺人的身上,正面临渐渐失传的危机,有的艺人受尽侮辱与歧视。

新中国成立后给闽南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人积极地参加农会、民兵,也积极投入轰轰烈烈的土改反霸运动,职业的梨园戏班完全没有了。解放初期,百废待兴。许书纪到晋江文化馆上任不久,了解到晋江原有的上百棚戏班子因为业务冷淡,大多自行解体。艺人们流落农村,有的捡猪粪、有的踩自行车载客、有的竟乞讨度日⋯⋯生活相当困难。1952 年,他在晋江县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和有关同志一起将部分流散在民间的艺人(包括大、小梨园三个流派)集中起来,成立了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梨园戏从灭绝的边缘上被救活了,梨园戏开始了“返老还童”。

建团初期在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方面,就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通过收集旧抄本以及记录老艺人口授本的方式抢救了传统剧目。在大力抢救、发掘、继承的文艺方针指导下,从1953 年起开始把口头传诵改变为文字记载的工作,再进行了校正工作,经过加工、整理使之更趋于完善。并坚持做到珍视、尊重我们民族艺术的光辉传统。开始探索实践的具体经验有:按照传统的形式排演,先继承下来,边演边整理,边整理边排演,集体讨论,分工整理。这样做,虽然艺术质量较高,但用力大,费时多,《陈三五娘》的初期整理过程就是这样的。1953 年又由省文化局决定以该团为主与晋江专区文工队合并成立了国营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1958 年易名为福建省梨园戏剧团。梨园戏这一古老剧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重视支持下,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陈三五娘》,经过新文艺工作者与艺人合作整理上演后,受到了全国戏剧界的重视与好评,1954 年《陈三五娘》在本省及华东会演中,就是以典雅的风格,清新的格调,在艺术造诣上获得很高的评价。荣获一等剧本奖、导演奖、优秀演出奖、舞台美术奖、音乐演出奖等,这些成就,虽决定于表演、导演工作的深入继承,在剧本整理也具有关键意义。在舞台美术方面也加以创新,从传统简单的草台到现代的剧场舞台,如“睇灯”一场,幕启,由各种不同的音响介绍了元宵夜景,甚至弄龙,游鳌山等情景,通过一个又圆又大的月亮和几盏秀丽的花灯说明了特定时间和气氛,受到了好评。为了向中央汇报,梨园戏剧团曾于1955 年和1959 年两次奉调赴北京汇报演出,为了交流学习,剧团曾于1955 年、1956 年和1959 年三次出省巡回演出,先后到达过上海、南京、济南、杭州、广州、汕头、长沙、南昌等大、中城市。梨园戏《陈三五娘》是其中的代表作,此后全国很多剧种移植演出,连远在印尼各埠的华侨也演出了《陈三五娘》。梨园戏《陈三五娘》的优秀唱腔录制为唱片,摄影连环画、剧本、电影曲谱已经出版。梨园戏这一古老剧种,开放出了绚丽的花朵,恢复了青春。

值得一提的是,1956 年12 月中央文化部公布“奖励第一批戏曲剧目及颁发奖金”,全国第一批得奖剧目中,福建的梨园戏《陈三五娘》也榜上有名,光荣得奖,奖金2000 元。把优秀的梨园戏《陈三五娘》搬上银幕,最早是由福建省侨办提出的,最初拍摄这出戏主要是面向南洋闽南侨胞的。《陈三五娘》的剧本口授者是梨园戏老艺人蔡尤本、许志仁;剧本整理者: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编剧组。有关专家认为梨园戏是我国优秀的古老剧种之一,在艺术上有独立的风格,受其他剧种(如京剧)的影响很少,保存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个剧种的历史较长且拥有广大观众。《陈三五娘》这一剧目,是梨园戏具有数百年传统的保留剧目之一,被誉为“看家戏”。该剧自明代永乐年间 (1403 年-1424 年)即有小说“荔镜传”、万历年间(1573 年-1619年) 已有剧本“荔镜记”出现(前者曾传至日本,后者现保存于伦敦图书馆)。数百年来,流传遍及广东、台湾、福建及南洋一带,我省各种地方戏如高甲戏、莆仙戏以及台湾歌仔戏、各种地方曲艺如南曲、锦歌无不有《陈三五娘》的剧 (节) 目。经过历代不断的创造与丰富,该剧在艺术上已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成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解放后,我省文化主管部门即根据整理,改革戏曲艺术遗产的原则以此剧首先列为发掘、整理传统剧目的重点,并集中力量进行了数年之久的改革工作。因此该剧得到较显著的提高,1954 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等五种奖。1955 年7 月又曾应召赴京作汇报演出,对于继续提高剧目演出质量使之臻于完美,有很大的帮助。省侨办提出“以拍摄梨园戏为宜,同时,对海外侨胞开展爱国主义文艺宣传之迫切需要,该片拍摄,需及早进行准备工作。”1956 年9 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派著名导演杨小仲任本片导演,先到福州研究剧本压缩工作,并进行编写电影台本。影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主要演职员赴沪表演、拍摄,入住上海天潼路新亚酒店。导演杨小仲,摄影吴蔚云,原舞台导演吴捷秋,舞蹈指导许茂才,美工凌雷,
副摄影张锡龄,音乐整理吴瑞德、王爱群,录音吴英,助理导演王洁,剪辑张淳,化妆田志高、李萍,制片主任吴绍炜。剧中四个主要演员:陈三——蔡自强;五娘——苏乌水;益春——苏鸥;李姐——林玉花,四位优秀演员均系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等演员奖获得者。此外,剧中的配角九郎由李茗钳扮演,林大由施教恩扮演,卓二由陈晋水扮演,欧氏由丁金玉扮演,奉夫由许书美扮演,小七由林红梅扮演,梅香由许淑惠扮演。

电影拍摄期间,从 1957 年2 月21 日开始至6 月22 日止,计4 个月,而实际用于摄制的只有43 天半。《陈三五娘》在上海拍摄期间,曾产生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在留沪拍摄电影的全体剧团人员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努力克服下,终于完成这部闽南历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的摄制任务。时间一晃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如今,由广州音像公司出版了中国优秀影片的VCD,《陈三五娘》也被选入其中,现在我们有条件将中国最优秀的影片珍藏在家中,随时可以欣赏到梨园戏的传统艺术了。

许书纪字纪生,1951 年首任晋江县文化馆馆长。1952 年集结散处民间的梨园戏艺人,组建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其整理的传统剧目《陈三五娘》、《入窑》、《桃花搭渡》,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奖。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首任艺术委员会主任。他抢救了濒临消亡的古老剧种——梨园戏,使它如枯木逢春,发芽、吐蕊。《陈三五娘》是他1952税\年在晋江县大梨园时,前后经过七次整理完成

 

 

文章录入:戏迷猪猪    责任编辑:戏迷猪猪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4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QQ:9082114
    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