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玲珑空间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曲海泛舟 | 菊坛文萃 | 影视世界 | 粉墨春秋 | 精彩影音 |  管理登录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看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曲海泛舟 >> 编演札记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天津解放时的戏曲艺人
普通文章《海棠红》走红大江南北
普通文章阿云何必自刎亡?
普通文章戏曲要接受挑战
普通文章兵败如山倒
普通文章“危机”与“转机”
普通文章京剧唱念中的错读值得注意
普通文章戏曲表演的“节制”
普通文章看戏睡觉的启示
普通文章阿Q的“不幸”与“不争”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三)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二)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一)
推荐文章鲁肃藏书
推荐文章“药中甘草”-----由怀念芙蓉草所想到的
推荐文章王瑶卿的嫡派传人
推荐文章[图文]杨派霸王及其他
推荐文章[组图]银达子对“卫梆子”的两大贡献
推荐文章《贵妃醉酒》的记忆与体会
 

相关文章

 
京剧现代戏大有前途
读书偶得
要重视戏曲服装设计
寓“教化”于戏中
开端·发展·结局
喧宾莫夺主
应该给他们鼓掌
吴同宾:戏曲中的电影手法 分享到:
|
戏曲中的电影手法
内容提要:【原载于《戏剧电影报》:1981年5月24日第21期】戏曲和电影当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样式,各有其特殊的表现方法,但也会有若干相通或类似之处。戏曲是舞台剧,但古代的戏曲艺术家为了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取得更大的剧场效果,早就突破了舞台空间的框框,采用了许多特殊的类似电影的表现手法。

文章来源:戏剧电影报    文章作者:吴同宾    摄影作者:    浏览量:2566    更新时间:2012-4-11

中国京剧院三团改编、演出的《十三妹》,在艺术上作了些新的处理,尤其能人寺一场的“慢动作”,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有人认为“慢动作”是电影的表现手法,违背了戏曲的传统。我想就此说说我的意见。

戏曲和电影当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样式,各有其特殊的表现方法,但也会有若干相通或类似之处。戏曲是舞台剧,但古代的戏曲艺术家为了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取得更大的剧场效果,早就突破了舞台空间的框框,采用了许多特殊的类似电影的表现手法。例如;戏曲舞台上经常出现的“亮相”,其作用和电影的特写镜头就几乎相等。而在《四郎探母.坐宫》一场中,公主临猜心事以前,竟然明白地吩咐宫女“打坐向前”,将自己与杨四郎的位置向观众“推近”,其效果与“推近镜头”可谓并无差异。至于《玉堂春.会审》一场中,刘秉义叫玉堂春“面朝外跪”,实质上就是“特写”;当王金龙犯了“病”,由潘必正、刘秉义审问苏三时,三个人(二坐一跪)的位置都向台前挪移,则是明显的”推近“。类似手法,在戏曲中不胜例举,只是从来没有人使用这样的名称罢了。

电影镜头的转换、切接、迭印等等,在戏曲舞台上也时常出现类似的处理手法。例如《拾玉镯》,屋内孙玉姣的羞怯慌张,门外傅朋的丢镯、敲门,以及大树后面刘媒婆的掩身窥伺,几乎都在同时出现于观众的视线范围之内,而又互不干扰。再如《一匹布》,半夜被困在瓮城中的张古董,和被留宿在城外的李天龙与沈赛花,同时都在一个舞台面上出现(一占台中,一占台角),只是随着更鼓的推移,交替地表现三个人在两处地方的互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所有这些既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戏曲传统手法,而在处理空间和时间的矛盾上,方法又非常类似电影。

运用“刨外音”,或是运用画面外的配唱,是现在电影中常用的手法。这和高腔中帮腔的唱法,目的与效果非常近似。既然戏曲传统中有很多表现手法,都和电影类似,甚至基本相通,那么,“慢动作”为什么就不能吸收采用呢?其实任何一种传统的艺术手法最初在舞台上出现时,对于观众总是“非传统”的、陌生的、看不惯的。这就要看它本身是否具有真正的艺术表现力,看它反映生活的深度及与生活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与整个舞台风格是否谐调,才能决定其是否具有艺术生命力。我的意见是:只要不违背戏曲的艺术规律,保持着舞台艺术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戏剧表现力,就是再象电影,也是一种可喜的创造和尝试。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4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QQ:9082114
    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