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玲珑空间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曲海泛舟 | 菊坛文萃 | 粉墨春秋 | 雁过留声 | 精彩影音 | 影视世界 | 戏迷茶馆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询 (本网搜集整理的部分视频资料,只用于免费交换和捐款回赠)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菊坛文萃 >> 说戏谈史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天桥街头艺人学艺的缘由及条件
普通文章闲话春节应节戏
普通文章谭鑫培含泪扮演猪八戒
普通文章津门剧院话沧桑
普通文章马连良唯一的女弟子在天津
普通文章谁是相声界的祖师爷
普通文章梨园界赈灾往事
普通文章[图文]麒麟童早年在天津
普通文章齐白石看《审头刺汤》
普通文章筱玉芳其人其事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戏剧电影报
推荐文章浅谈京剧《贵妃醉酒》的路数
推荐文章天华景戏院与稽古社科班
推荐文章[组图]新艳秋的三出戏
推荐文章40年代评剧大本营 北洋戏院
推荐文章[图文]“小百花”的一次演出
推荐文章京剧三国戏目录(重整)
推荐文章由赵燕侠的《玉堂春》说起
推荐文章王八出与薛八出
推荐文章荡气回肠《红梅阁》
 

相关文章

 
且说四大徽班进北京(3)
且说四大徽班进北京(1)
且说四大徽班进北京(2) 分享到:
|
且说四大徽班进北京(2)
内容提要:【原载于《戏剧电影报》:1981年6月28日第26期】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雄峙京门剧坛近四十年之久。徽汉同班、皮黄合奏的出现,不仅为后来形成京剧的两大主要声腔——西皮二黄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促成二者融合后的从量变到质变,准备了条件。京剧脱胎于母体后,才应当算正式形成,可以自成门户,那么,这已经是1840年左右的事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文章作者:靳非    摄影作者:    浏览量:58    更新时间:2012-5-6

常有人说,京剧的历史有二百年,仔细算来,其实不确。

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雄峙京门剧坛近四十年之久。

1830年左右,汉调艺人王洪贵、李六和稍后的余三胜、龙德云、谭志道诸人,从湖北相继进京。他们以奏西皮调为主,兼唱二黄调,统称为“楚调”。他们没有独立成班,而是搭人徽班同台共演。徽班接纳汉调的融人,不但扩充了一批剧目,也引进了以西皮调为主的声腔,从而出现了皮、黄合奏的的局面。徽汉同班、皮黄合奏的出现,不仅为后来形成京剧的两大主要声腔——西皮二黄奠定了基础,而且为促成二者融合后的从量变到质变,准备了条件

为了使演出适应北京地区观众的需求,徽汉演员通力合作。广泛吸收,勇于变革。大胆创新。无论在声腔曲调上、表演程式上、舞台语音上,以及演出剧目上,与原来徽、汉两调相比,都有极大的丰富发展,出现了崭新的面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的艺术风格。这种“质变”性的变革已孕育着一种新的戏曲剧种——北京皮黄戏,也就是京剧的即将诞生。如果说京剧脱胎于母体后,才应当算正式形成,可以自成门户,那么,这已经是1840年左右的事了。当年,四大徽班入京伊始,所演的戏仍属地方剧种,决不能算京剧。

晚清至民初间,北京宣南陶然亭西畔曾有京剧界专设的“安苏湖义园”,是埋葬安徽、江苏、湖北籍亡故艺人的墓地。可见早年来自这三个省份的演员,多出于徽班,昆班和汉班。他们或他们的上一代,正经历了京剧孕育到形成的过渡时期,即1840年的前后,这是有力的佐证。

这样说来,京剧的历史,截至今天,说它为一百四十年,最多不过一个半世纪,是较为妥切的。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签写留言 | 管理登陆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0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投稿咨询:[email protected] MSN即时通: [email protected] 津ICP备06000154号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