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玲珑空间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曲海泛舟 | 菊坛文萃 | 影视世界 | 粉墨春秋 | 精彩影音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看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曲海泛舟 >> 杂谈随笔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天津解放时的戏曲艺人
普通文章《海棠红》走红大江南北
普通文章阿云何必自刎亡?
普通文章戏曲要接受挑战
普通文章兵败如山倒
普通文章“危机”与“转机”
普通文章京剧唱念中的错读值得注意
普通文章戏曲表演的“节制”
普通文章看戏睡觉的启示
普通文章阿Q的“不幸”与“不争”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三)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二)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一)
推荐文章鲁肃藏书
推荐文章“药中甘草”-----由怀念芙蓉草所想到的
推荐文章王瑶卿的嫡派传人
推荐文章[图文]杨派霸王及其他
推荐文章[组图]银达子对“卫梆子”的两大贡献
推荐文章《贵妃醉酒》的记忆与体会
 

相关文章

 
阿云何必自刎亡?
戏曲要接受挑战
“危机”与“转机”
京剧唱念中的错读值得注意
戏曲表演的“节制”
看戏睡觉的启示
阿Q的“不幸”与“不争”
话剧《灵与肉》与中国戏曲 分享到:
|
话剧《灵与肉》与中国戏曲
内容提要:【原载于《戏剧电影报》:1981年5月17日第20期】目前,很有一部分人把易卜生时代的话剧形式当成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大搞写实布景甚至机关布景。以为这就是革新,是挽救京剧艺术。殊不知,机关布景清末宫廷里演出就有了;神怪上天、人地,真象上台之类。颐和园中的大戏台就是见证。解放前,上海滩不是也曾以此噱头来兜揽观众吗?一时,舞台虚华,但,必引起表演艺术的末落。

文章来源:戏剧电影报    文章作者:田承刚    摄影作者:    浏览量:1135    更新时间:2012-4-8

话剧《灵与肉》的多场次与虚实结合的舞台处理对观众来说是少见新颖的。

自莎士比亚、易卜生以来,话剧在外国并没有停止发展,形成很多流派。唯独在中国,自话剧传入几十年来一成不变,易卜生时代的传统概念成了中国戏剧的法则。

在场次的处理上,中国戏曲也曾经历集中场次到多场次的过程。已故戏曲大师王瑶卿先生曾说:“京剧的多场次是由元曲固定的四折加一个楔子发展来的。这是个进步。现在话剧严格的分幕制是元曲时代的东西了,不是什么新鲜事。”

可惜,很多戏曲工作者不知道这个发展过程,以多场次为落后。

目前,很有一部分人把易卜生时代的话剧形式当成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大搞写实布景甚至机关布景。以为这就是革新,是挽救京剧艺术。殊不知,机关布景清末宫廷里演出就有了;神怪上天、人地,真象上台之类。颐和园中的大戏台就是见证。解放前,上海滩不是也曾以此噱头来兜揽观众吗?一时,舞台虚华,但,必引起表演艺术的末落。

话剧《灵与肉》采取多场次,就不可能频繁地更换满堂的写实布景。该剧美工同志巧妙地运用了中国戏曲中虚实结合的处理方法。既不同于传统话剧的满堂布景,又不同于中国戏曲的一桌二椅。类似戏曲舞台的点景,但运用的更加灵活。舞台的基本布景一直保持,但场次分明,很多地方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想象互相交流,融合;布景的简化更为观众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了驰骋的场地。

话剧《灵与肉》不仅为话剧开出一条新路,而且也为戏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建议中国的戏曲工作者去看看这出话剧。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4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QQ:9082114
    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