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玲珑空间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曲海泛舟 | 菊坛文萃 | 影视世界 | 粉墨春秋 | 精彩影音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看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曲海泛舟 >> 谈戏说艺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天津解放时的戏曲艺人
普通文章《海棠红》走红大江南北
普通文章阿云何必自刎亡?
普通文章戏曲要接受挑战
普通文章兵败如山倒
普通文章“危机”与“转机”
普通文章京剧唱念中的错读值得注意
普通文章戏曲表演的“节制”
普通文章看戏睡觉的启示
普通文章阿Q的“不幸”与“不争”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三)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二)
推荐文章写意艺术的两兄弟(一)
推荐文章鲁肃藏书
推荐文章“药中甘草”-----由怀念芙蓉草所想到的
推荐文章王瑶卿的嫡派传人
推荐文章[图文]杨派霸王及其他
推荐文章[组图]银达子对“卫梆子”的两大贡献
推荐文章《贵妃醉酒》的记忆与体会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图文]谈程派名剧《梅妃》的改编 分享到:
|
谈程派名剧《梅妃》的改编
内容提要:《梅妃》原是程派名剧,但剧本结构却很松散,难以抓住观众。因而程派传人很少演出此剧。一九六三年应李世济同志之请,曾将剧本加以整理,由李世济、谭元寿二同志演出,效果尚好,但也只是差强人意。粉碎四人帮以后,李世济、唐在忻同志再次约我加工这个戏。于是我们三人几经磋商,反复斟酌,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

文章来源:《剧坛》    文章作者:杨毓珉    摄影作者:    浏览量:2356    更新时间:2011-4-12

   《梅妃》原是程派名剧,有几段脍炙人口的唱段,为人们所传唱,所欣赏,经久不衰。但剧本结构却很松散,难以抓住观众。因而程派传人很少演出此剧。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剧作者只是根据《唐宋传奇·江采苹传》敷衍铺陈而成戏,未经过精心的取舍和剪裁。因此,主题不鲜明,情节不集中,人物不突出。
  一九六三年应李世济同志之请,曾将剧本加以整理,由李世济、谭元寿二同志演出,效果尚好,但也只是差强人意。主要是因当时思想不解放,瞻前顾后,缩手缩脚。
  粉碎四人帮以后,李世济、唐在忻同志再次约我加工这个戏。此时我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继承必须革新,不革新就无从继承。一部《西厢记》堪称名剧,竟有七、八个改本。为什么现在的剧本,一经名演员演出就不能再动了呢?唐在忻同志鼓励我说:你改吧!当删的删,当加的加,加出来的唱词,在唱腔设计上我包你不次于原来的。于是我们三人几经磋商,反复斟酌,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修改的根据于下:
  (一)据《唐宋传奇·江采苹传》,梅妃乃福建蒲田地方名医江宗逊之女。自幼熟读诗书,博览经史,能诗善赋,性爱梅花。每年花开时节,顾盼花下,吟诗咏赋,竟日不去。像这样一位娴雅恬静的女诗人自应有其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观。中选进宫,早已是家人失散,孤雁离群;独处后宫更是寂寞孤独,举目无亲。暂以诗赋寄情,不因富贵移性。故得宠时不骄不矜;失宠时不悲不恨。一旦社稷丧乱,自愧于民无功,于是杀身殉国,以谢国人。这应该是梅妃这个人物的基调。而我也正是根据这样的设想来塑造人物的。原剧本中竟有两场戏是写梅妃与杨玉环争风吃醋。就人物性格来说,梅妃不宜有这种粗俗的行为;从剧本结构上看,枝节横生,不够简洁。因而取消了这两个情节,从而杨贵妃这个人物也没有出场的必要了。戏集中地写梅妃失宠后的哀怨凄楚之情,使戏的主题,成为单纯地描写一个后宫良家女子的宫怨。既是写宫怨,就必须有诉说的对象。一般宫娥,大小太监总不能成为江采苹的知音吧!于是不得不塑造一个梅妃的贴身丫环嫣红。此人自幼陪伴江采苹,入宫后一直相随,不离左右,这样自然增加了“梅林承宠”、“寂寞梅亭”、“血溅忠魂”等三场戏的感情浓度,更深地开掘了梅妃的思想境界。
  安禄山叛乱后,攻陷长安,唐明皇携杨贵妃西逃巴蜀。梅妃于叛军进宫后,为乱兵所杀。原本中只有四句唱,一个过场,实在太潦草了。我想,这里梅妃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对安史之乱应该有其自己的政治见解。于是专门写了一场“血溅忠魂”,使梅妃在乱兵入宫前,遣散身边侍从,从容赋诗一首,自刎殉国。这说明梅妃虽然对唐明皇终生怀恨,但却不同情安禄山的称兵作乱,因为这将动摇唐室的根本,对李唐的一片忠荩之心,依然是她思想的主流。在与嫣红诀别时的一段西皮中板,在唐在忻同志的精心设计下,楚楚动人,堪称后来居上。
  “御园惊梦”一场原本中本来就有,但梅妃出场后,唱完了一段十六句的快板就下场了。我认为梦中的梅妃是唐明皇的心中所想,因而,始则满腔悲愤,继则情意缠绵,终则彻底决裂。这样剧情有三个波折,方不平淡。’
  (二)对于唐明皇这个人物,我实在不太喜欢。尽管有人说他是个作曲家,鼓师,梨园行的祖师爷,我则认为他首先应该是个皇帝,当皇帝的不理朝政,却迷恋声色,自古以来这样的皇帝有儿个不作亡困之君?也有人说唐明皇对杨玉环一往情深,是帝王中少有的钟情者。不知为什么关于这一点我也不太相信,一个二十几岁,一个六十几岁,年龄上如此的悬殊,也只有皇帝与妃子之间才会有这样的爱情,假设李隆基不是君王,我看杨玉环绝不会爱他,还是会与寿王白头到老的。对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那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忠贞爱情,不过是自居易笔下的神话,恐非生活真实,否则,为什么在马嵬坡下,六军鼓噪不前时,唐明皇不和杨玉环双双并肩携手自尽殉情,而单单推出一个杨玉环作牺牲品呢?至于幸蜀途中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无非是猫哭耗子——假慈悲而已。
  不错,早期的李隆基确是少年英俊,平韦后之乱成开元之治,不亚于唐太宗。史书记载:“开元二十年以前……衣食富足,米斛直钱不满二百,行者万里不持兵刃”,的确是个太平盛世。但“天宝以后,志欲既满,侈心乃生,忠直浸疏,馋谀并进,三子无罪,一日杀之,可慨也夫。”这时的李隆基已经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暴君。有人说杨玉环是无辜的,因此,最近有些作翻案文字,在塑造温柔多情的音乐舞蹈家杨玉环,其实也大可不必。亡啊惨祸自然不能全归之于女人,但杨氏一家在当时的挥霍无度,跋扈专权也是实情。请看杜甫的《丽人行》,其中描写虢国、秦国二夫人与杨国忠的奢侈糜费,炙手可热,真是亘古少有。杜甫正是天宝年问。在朝为官,当不会说假话吧!明李卓吾评李隆基云;“亲平韦氏,身见色荒,父子兄弟,日夕忧危,而旋自蹈之。玄宗之罪,不胜诛哉!”
  我因为不喜欢唐明皇这个风流天子,因而笔下不免有亵渎之处,好在我写的不是历史剧,因为查江采苹史无其人,只能叫作传奇剧。
  (三)戏既以江采苹的宫怨为主,其他枝蔓只好割爱,这正是清李渔所说的“立主脑”。原本中第一场即唐明皇设家宴邀请他的五位兄弟共叙天伦之乐。这是《江采苹传》中原有的情节,史书上也有记载,无非是赞扬唐明皇重视手足之情,与江采苹似无多大关系。其实即使史有记载,也当是开元初年的事。天宝以后唐明皇老迈暴戾,一日杀三子。父子之亲尚且不顾,况手足之情乎。而且这场戏既无引人的情节,又无感人的唱词,梅妃一上场即依次为各王敬酒,唱词中历数酒名,毫无动情之处,删之实不足惜。
  (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是戏曲创作中的一条传统的规律。例如《打渔杀家》中公堂一场,原是萧恩思想转变的重要场子,却在萧桂英的唱词中用幕后搭架子的办法交代了。公堂上萧恩被责打四十大板,责令去丁府赔罪,又被赶下堂来,如果用明场交代也不是不可,但毕竟是些情节罗列,删去后集中笔墨写萧恩父女的愤愤不平之情,更有感人的力量。《梅妃》中江采苹得宠又复失宠的情节,只用杨贵妃进宫的一个过场交代了。安禄山造反,也是由安禄山派将的一个小场子说明了。至于郭子仪如何平定安史之乱,唐明皇幸蜀后又回到长安,时隔三年,只是在郭子仪迎接唐明皇驾返长安时,几句开场白就说清楚了。这样才能腾出篇幅着力刻画江采苹。同时也避免让那些勇猛武生的拚搏,搅乱了这出唱工戏的风格。
  正因为根据以上的创作思想,这个戏的改动很大,事实上除了保留原本的几段出色唱段外,有百分之八十的情节有所删节、丰富、改写。这是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今后改编某些传统剧目的必由之途。
  京戏的传统剧目真是浩若烟海。但由于一个多世纪以来,舞台上以演员为中心,剧作者不过是演员的附庸,因而剧本的创作大都唯演员之命是从。唱腔常能引人入胜,而有的唱词却半通不通;身段美不胜收,剧情却拖沓散漫;演员蜚声中外,剧作者却默默无闻。这是历史上的不正常现象,从而导致了京剧剧本文学的粗劣和贫乏。请看元明以来留下的戏曲剧本,真是汗牛充栋,而且大部分作者有名有姓。这也是元明杂剧、传奇所以兴旺的原因之一。今人徐兰沅老先生说过:“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话可以说是戏剧发展史中的一条真理。
  改编传统剧目本来是“三并举”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如今很少有人愿意动手。主要是出力不讨好,改好了固然可以,改坏了就要挨骂,杂志上不刊登改编整理剧本,有的地方评奖也没有这个项目。于是一大批经过整理即能上演的本子,无人问津。这的确值得引起文化行政部门的注意。
  我主张既然改编就要彻底,根据剧本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做完整的改动。那种前怕狼后怕虎,左也不敢碰,右也不敢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然,对于一些剧中动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特有的技巧,能保留的尽量保留,实在不能保留的,移往新编历史剧中使用。我想这些前辈艺人所辛勤创造的绝技决不会轻易消亡的。如果这也不能动,那也不准改,处处是钉子,势必弄得剧作家束手无策。即使勉强改完,也将是不伦不类。
  话越说离题越远了,但有话不说,如鲠在喉,愿以此文就教于大方之家。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4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QQ:9082114
    联系信箱[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