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玲珑空间 | 梨园漫步 | 艺苑芳华 | 曲海泛舟 | 菊坛文萃 | 粉墨春秋 | 精彩影音 | 雁过留声 | 戏迷茶馆 |   
           
 
 
 
玲珑珍藏资料:下载 在线查询 (本网搜集整理的部分视频资料,只用于免费交换和捐款回赠)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玲珑戏曲艺术网 >> 梨园漫步 >> 舞台网戏 >> 正文
 
 
 

用户信息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吴小如谈马连良京剧艺术
普通文章有多少戏曲录像带亟待抢救?
普通文章[图文]出人出戏出质量
普通文章2010年十大网络戏曲新闻
普通文章[图文]李世济专程来津收吕洋为徒
普通文章[图文]从京剧小生到戏曲摄影
普通文章12月18日贾真在市图书馆举办艺术讲座
普通文章元升茶园与京剧
普通文章[组图]60年,唱出一部传奇
普通文章张悦《金玉奴》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组图]天津 评剧人才的摇篮
推荐文章[组图]筱俊亭,离观众最近的评剧艺术家
推荐文章[组图]“一代猴王”天宫去也
推荐文章天华景戏院与稽古社科班
推荐文章40年代评剧大本营 北洋戏院
推荐文章唱了一辈子 教了一辈子
推荐文章[组图]京剧“侯派”花脸传承人李荣威 曾受
推荐文章[组图]走近少马
推荐文章[组图]艺海神游五十载
推荐文章梨园不老松--马金凤
 

相关文章

 
山东快书傅派收徒少嫡传弟子仅一人
嘻哈包袱铺在津办相声班
大兵:写好相声 梁子比包袱重要
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孙书筠辞世
天津市曲艺团赴京演出《传世鼓曲》
天津早期戏园:茶馆演化而来
相声剧团负责人谈推陈出新
唱了一辈子 教了一辈子       ★★★ 【字体:
唱了一辈子 教了一辈子
内容提要:
作者:新报记者 李冰    文章来源:每日新报    点击数:2605    更新时间:2008-3-15
 “我真的很高兴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81岁的老艺术家王毓宝老人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她说:“虽然我老了,不能去北京亲自领奖,但我的心情和在现场是一样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这项荣誉就是让我们把艺术传承下去!艺术是谁的啊?是人民的!我唱《摔西瓜》成名,改老调变新调,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听老人介绍,原来“天津时调”本无“天津”二字,是一些缝鞋匠自创的“靠山调”,还有一些搬运工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哼哼的小曲,比如“胶皮调”等。

  “我父亲是油漆工,旧时在大宅门做工时学唱时调。”1953年天津电台成立曲艺团,王毓宝随曲艺团赴南方演出时为了区别于其他曲种,在时调前加上“天津”二字,遂有“天津时调”流传下来。

  进入天津电台曲艺团后,王毓宝和团里的同事们一起将乐队革新,几经调试将天津时调乐队乐器从原来的两种乐器增加到五种乐器。在后来的全国大大小小的汇演当中,王毓宝表演的天津时调受到了观众和听众们的欢迎。她唱的天津时调著名曲牌《摔西瓜》成为当年天津电台在全国的交换节目,播放次数达数百次。

  演出、获奖、录制唱片、收徒传艺成为王毓宝先生一生的最爱。离休后,王毓宝先生被安排到天津艺术咨询委员会担任委员,仍然没有离开艺术领域。她虽然谢绝了大部分社会活动,但是朋友们的收徒仪式她却常常要出席。每遇到有学生或是业余爱好者登门请教,王毓宝老人都很高兴,并且分文不收。

文章录入:戏迷知音    责任编辑:戏迷知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签写留言 | 管理登陆

     
     

    玲珑戏曲艺术网 Copyright ©2002 - 2010
    设计维护:戏迷知音 站长电话: 13072009574 QQ在线: 点这发消息给戏迷知音,或加QQ:9082114
    投稿咨询:[email protected] MSN即时通: [email protected] 津ICP备06000154号
    请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本站资源时,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www.llxiqu.com网站PR查询

    本站logo

     
     

    点这给我发消息,或加我QQ:908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