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戏曲艺术网--戏迷茶馆社区艺海钓沉聊戏谈戏 → 艺海钓沉---看戏小记


  共有212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艺海钓沉---看戏小记

帅哥,在线噢!
戏迷知音
  1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


加好友 发短信 布衣草农
等级:管理员 帖子:786 积分:7350 威望:0 精华:41 注册:2003-9-3 12:06:04
艺海钓沉---看戏小记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0-26 13:15:26

 

在文革后的两年中,艺术门类也不例外地处于徘徊状态,真正艺术焕发青春的时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切地说是1979年开始的,之前,样板戏和革命现代京剧已经淡出了舞台,虽然恢复了一些传统剧目,但还是以诸如《六号门》《蝶恋花》《杨开慧》《刘胡兰》《红灯照》《洪湖赤卫队》之类的现代题材剧目为主。

在我印象中,77年暑期去姑母家度暑假,临近开学之时,在姑母的一个同事家观看了第一出记忆深刻的传统京剧《猎虎记》。那时普通家庭能有个黑白九寸电视,就是很时髦的了。当时邻居阿姨则在一旁忙着收拾房间,做点零散活什么的,小伙伴们则在另一房间中玩耍,只有我坐在客厅中小板凳上,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被剧中的曲折幽默情节所感染了,从此也就记住了顾大嫂、乐和连同他们的扮演者高玉倩、张春华的名字。正是这出戏,带我走进了戏曲艺术的殿堂。

由于当时祖母还没有平反,所以到剧场看戏还是一种奢望的事,后来父亲买了一台收音机,这在当时算是最开心的东西了,除去大人们听新闻广播外,就是我和奶奶用来听娱乐节目,而兄妹们则对此毫无兴趣。电视大概是在79年时候买的,记得好象是父亲单位发的一个电视条,跟母亲商议了半天才决定买的,有了电视以后,更是在应付完作业之后就坐在电视旁欣赏精彩的节目了。后来由收音机变为了录音机,到是总会守侯在录音机旁,精心挑选录制着喜爱的节目。录象机应该是在90年左右才购买的,之前想录制一些节目,总是会跑到舅舅家去,自从有了录象机后,到是录制了不少好东西,可惜后来都遗矢了。

1979年天津举办了春节文艺演出,此时,大批的传统剧目,像《五彩轿》、《杜十娘》、《茶瓶计》、《红娘》、《大探二》等恢复上演,被禁演了十年之久的传统剧目终于又重现舞台了,一批饱受磨难的艺术家们也焕发了青春,一时间戏曲舞台呈现了一种繁荣景象。

第一次去剧场看戏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戏了,只依稀记得当时父亲偷偷地买来两张票,让祖母带着我去看演出。后来,又随祖母到电影院看过几次戏曲影片,像吉剧的《燕青卖线》京剧的《闯王旗》《打孟良》《打焦赞》《打韩昌》《穆桂英大破洪州》等影片都是当时在电影院看的,所以每当重温故这些资料时,总是会勾起许多往事的回忆。而穆桂英的形象一直是幼年记忆中最美好的,虽然只看过一次《大破洪州》的电影,但当时的年画中,刘秀荣老师的穆桂英形象随处可见。

大概是79年家里才买第一台黑白电视,最初记忆深刻的是看审判四人帮的全程报道实况以及明星版的话剧《日出》。当电视准备要播这部话剧时候,父亲还特意去与同事探讨了孩子们是否能看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过激的镜头,最终还是允许我们观看了。这是我第一次看的话剧,且都是当时的电影明星,所以阵容直到现在依然记得:谢芳(陈白露)、达式常(方达生)、凌元(顾八奶奶)、李唐(胡四)、王馥丽(翠喜)、李秀明(小东西)。可惜只是看了那么一次,估计这个资料只有文字记录了吧。

借机说一下当时的电视节目,当时电视主要还是以娱乐节目为主,播放最多的就是戏曲节目,几乎每天都有,当时还没有《新闻联播》,阿原来大陆后才提议增加了节目开始前的奏国歌和《新闻联播》节目。电视剧和电视连续剧也是当时的主达节目,79年时播放了《敌营十八年》,从此拉开了我国自行拍摄电视连续剧的序幕,之后出现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四世同堂》等一批至今看来都非常经典的连续剧,尽管当时拍摄条件所限,还有很多不足,但其艺术成就不是后来人翻拍所能及的,山东版的《水浒》就是很好的证明,尽管当时拍摄是按主要人物拍摄的,显得比较零散,但绝对的经典。第一部室内剧《渴望》的推出,更是有万人空巷的局面。

当时的外来片中,以《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排球女将》《铁臂阿童木》等影片最受欢迎,因为禁锢多年的人们,突然受当时外来思潮的影响,所以感到新鲜,好奇,于是一些青年人开始模仿剧种中的一些行为,因此《加里森敢死队》在播放十六集后停播,直到近20年后才重新又在电视中播放。

剧场看戏有印象的是80年底在天津举办的“裘派艺术专场演出”。我记得是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剧场演出的,裘派传人李长春、裘明、方荣翔、夏韵龙、王正屏、康万生等参加演出,当时看了一场三个裘派花脸的《大探二》和一出好象是《锁五龙》的戏,演出可谓是盛况空前。记得当时随祖母去看演出时,门口集聚了许多等退票的人,而票早在几天前就售完了。天津电视台,天津电台都做了实况转播,每到转播时,那些没有买到票的人,都会守在自己的电视或收音机旁收听收看,还有一些人坐在一起边收听收看边议论着,演出的几日也是近乎空巷,不亚于而今球迷们看世界杯时的情景,那种气氛,也是我唯一一次看到。

80年的时候,我记得还在电视中看过一个电视版的筱俊亭《对花枪》全剧,可惜当时对评剧有些陌生,没有太留意。对评剧产生浓厚兴趣的是随祖母看的中国评剧院谷文月赵丽蓉演出的《杨三姐告状》,这绝对是一出评剧的经典剧目,不仅幽默风趣,情节也扣人心悬,一下子让我迷上了这个剧种,而今重新翻阅演出录象资料时,当年剧场看戏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在后来的几年中,先后观看了天津市振兴评剧演出活动中的《振兴评剧演唱会》,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评剧名家;花淑兰的《牧羊圈》莲小君筱玉芳李福安《珍珠衫》郭砚芳《赚文娟》刘小楼《人面桃花》等,还有87年中国评剧院三团来天津演出,我曾观看了花月仙李忆兰赵丽蓉演出的《向阳商店》《无双传》《花为媒》片段,新凤霞赵丽蓉马泰随石家庄青年评剧团来天津演出《杨三姐告状》等戏,虽然他们没有参加演出,只是三位演员与观众见面并讲了话,新凤霞在观众盛情邀请下,清唱了一段,那是我唯一一次近距离与三位先生接触,并留下了赵丽蓉马泰的亲笔签字留念。

继评剧《杨三姐告状》告状之后,评剧舞台上先后又推出了《弄假成真》《吹鼓手告状》《银河湾》《邻居》《闺女大了》等一批新编现代戏,极大地丰富了评剧舞台,得到观众的认可,为什么当时评剧能有如此的杰作,我觉得不只是有艺术家们的通力合作,但像《邻居》这样的剧目,张桂秋把一个泼辣刁蛮的叶丽肖形象塑造的很丰满,当我第一看到这个戏的时候,就被其感染,这不光是因为有好本子的缘故吧?由此我想到了,一出好戏,必须要有好本子是前提条件,其次是要有好演员,更要贴近于生活的朴实自然的表演,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而现在的许多戏,就是缺少这些。

李世济的《锁麟囊》在80年左右,是非常受欢迎的,她是程派演员中,文革后第一个演这个戏的人,也是文革后率先恢复比较敏感的禁演传统剧目的人。文革后的李世济,主要在声腔上对程派做了大胆的改革,个人感觉其借鉴了一些美声唱法的东西,虽没有像李谷一那样,但也是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她的独特声腔表演加之庞大的唐乐队以及名家们的众星捧月,一出《锁麟囊》就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特别是青年人喜欢上了京剧艺术,喜欢上了程派艺术,不管怎么说,李世济在当时是最受观众喜爱的演员,她为戏曲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记忆中是随祖母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看的李世济的《锁麟囊》。虽然座位离舞台远一些,但那动人的声腔,令我痴迷地看完,剧场中也是不时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离剧场,谢幕也是再三的,不得以,李世济又加唱了两三段唱腔才算作罢,那热烈的场面,真的是难以忘怀。我还依稀记得散戏后,祖母与一个白发的老太太边走边聊天,老太太是坐轮椅上,由她儿子推着来看戏的,聊的什么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太太说我:这么小的年纪就喜欢看戏啊,京剧有希望了啊。后来李世济多次随团来天津演出,先后观看了她的《英台抗婚》《文姬归汉》《荒山泪》《玉簪误》等戏,其中配角多是赵丽秋曹世才闵兆华三位。

在以后的时间里,曾经随祖母看过一场《金玉奴》,这是83年荀派艺术专场演出中的一出戏,由于不是很喜欢这个戏,所以也就没有太注意,后来才晓得这可是由童芷苓等五人合作演出的,后悔当时没有仔细去欣赏大师的表演艺术。

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期间,组建了天津青年京剧团,并约请了一些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向青年演员们传授技艺,在强化训练之后,于86年11月在中国大戏院举办了“天津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汇报演出”,在当时也是引起了很大轰动。我记得曾看过几场戏,有雷英的《贵妃醉酒》《四郎探母》石小亮的《九龙杯》刘桂娟的《六月雪》《红鬃烈马》等,还有一次是87年“著名京剧老艺术家与天津青年京剧团联合演出”,我一共看了《四郎探母》和《法门寺》,《四郎探母》阵容是:雷英的铁镜公主、王则昭前杨延辉、张克后杨延辉、杨荣环的太后、郭元祥和艾世菊的国舅,兰文云的佘太君。另一出是李玉茹艾世菊的《拾玉镯》,后面是袁国麟、郭元祥、雷英、谭元寿携张克演出的《法门寺》,场面甚是火暴。

散戏后我与许多戏迷一样,在戏院门口等待演员们出来签字留念,杨荣环先生出来时,被戏迷包围着,记得当时杨先生由于年龄关系,显得很疲惫地说:“对不起大家,今天太累了,欠大家一个签字,下次一定为大家补上”。记得我是跑到中国照相馆附近,让郭元祥艾世菊二位先生签字的,二老很和蔼,在昏暗的路灯下,仔细地签着。艾老由于眼睛不好,拿过纸来就在郭老旁边签了,签后才发现纸拿倒了,很歉意地说:“瞅瞅,这眼神不好我把字都签倒了,重签吧。”我连忙说,不用重签了,这就非常感谢了。艾老还约我转天到大戏院后台找他重签,第一感受到了艺术家的襟怀,这也是唯一一次与二位名丑的接触。

第一次记忆深刻看童老板的戏是在87年梅派艺术专场时,我一共看了这次专场演出中的两场戏,因为票早已售完了,我只买了两场下午戏的票,观看了《四郎探母》和《京剧名家演唱会》,在《四郎探母》中,童芷苓出演萧太后,李慧芳反串宗宝,是最大的看点。本来四个杨四郎中有言兴朋的,但因其有事而未能参加加演的演出,所以只剩三个四郎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录象资料,应该是加演的这场资料。另一场演唱会中,梅派的名家们都参加了,童芷苓、李慧芳、杜近芳、丁至云、沈小梅、李玉茹等等名段不断,掌声不断,真是大开了眼界。

在所观看的京剧演出中,还有几个值得记录的,在“省亲演出”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剧场看到了李万春先生的舞台形象,当时是他与李庆春合作演出《武松打虎》,其他参加这次演出的还有魏喜奎、侯宝林、孙淑均等。新艳秋来天津演出时,我随祖母看了一场《锁麟囊》《荒山泪》的演出;何玉蓉先生来天津演出时,只看了一场《马前泼水》现在想起来还觉可惜;言派艺术专场中,我印象中看了张少楼的《让徐州》《鱼藏剑》(还是《文昭关》忘记了),因为是随祖母看的,当时自己不是很喜欢,就没有记忆多深刻,赵燕侠的演出到是看了不少,像《白蛇传》《潇湘夜雨》《起解会审》《红梅阁》《四郎探母》等,其中最难得的是《起解》,这出戏,赵老师几乎是不唱,好象八十年代初期,在天津八一礼堂观看的,偶尔一见真是非常难得,《四郎探母》中,赵老师的铁镜公主也是很少见的,这是她晚年来津与杜镇杰合作的。姜派艺术专场中,给我最深的就是三出戏:何时希的《玉门关》、齐啸云陈茂兰的《飞虎山》和贾真的《罗成小显》,正是这出《罗成小显》使我迷上了姜派小生艺术,而之前我是最讨厌小生演唱的。后来与贾真先生谈及此戏时才晓得该戏之难度与姜派艺术的精湛,没有深厚的功力是不能胜任的,难怪先后看过几个人演的《小显》都没有找到观看贾真演出这个戏的感受。

天津籍艺术家们的表演,我到是经常能看到,由于篇幅关系,只说几个难得的吧。看过三次鲜灵霞的清唱,虽然是坐在轮椅上,依然是神顽气足,她一般演唱的都是《三勘蝴蝶梦》《井台会》《蝴蝶杯》以及用《蝴蝶梦》中的唱腔改编的《我的心理话》,记得有一次是在民族剧场,聆听了她清唱的《卖子孙贤》的选段,煞是好听,似乎在八十年代末的某期天津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她还坐轮椅上彩唱了一次《回杯记》中的绣花那段,可惜没有能录制下来。河北梆子方面,王玉磬的演出看的比较多,金宝环的演出好象就看过一次,什么戏早就忘记了。京剧中看过赵松樵的《扫松下书》《斩颜良》《训弟》再有就是祝贺演出中与其弟子们合作的《古城会》。还记得曾经看过一次天津艺术咨询委员会合作的《龙凤呈祥》,记忆中的几个演员是:厉慧良的赵云,王则昭的刘备、赵慧秋杨荣环的孙尚香、朱玉良还是李荣威的孙权忘记了,程正泰的鲁肃、哈宝山的乔玄、好象是宋鸣啸的张飞,周瑜记忆不起来了,大概是季砚农吧,这个阵容可能有误,时间太长了,想不起来了,另外还看过几次有天津老艺术家们参加的演唱会,一些曲艺名家们,像小岚云、骆玉笙、马三立、刘文亨等等名家都是在这些综合晚会中见到的,唯一遗憾的是没有看到过阎秋霞的舞台形象。大致是这些吧。

进入九十年代,工作学习紧张起来,去剧场看戏的机会也就少了很多,1995年,天津举办了首届京剧艺术节,有幸作为天津百名戏迷,坐在了观看席上,此后近十年时间,没有再走进剧场。而重新再回到剧场,则是03年纪程时候了,应邀拍摄纪程照片,第一次走入中国大戏院的后台,第一次与演员们近距离接触。三年后与朋友一起组建了艺龙文化公司,并主办了祝贺中国大戏院建院七十周年的四场超规模的大型演出,当我站在哪个曾经留下大师们足迹的舞台上时,真是感慨万千。戏曲让我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也从中得到了许多人生的启发,只有真心地去做点什么,才是对钟爱戏曲的一种最好回报。



喜鹊搭云桥,泪雨伴情归;化蝶花戏舞,生死共春晖;千年修炼体,合钵也徒费;篮桥钟情在,桥去君何归?坐看丑女配,举案并齐眉;舍却金缕衣,当炉几多醉;短笛惊拍岸,生煮龙宫水;人面桃花影,生死永相随。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